——写在陕中二附院荣膺全省首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之际
十月的咸阳,渭水欢歌,鲜花铺地。
注定,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一群以守护生命为己任的白衣天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书写出了新的篇章——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全省首家摘得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桂冠。三级甲等医院,是我国医院管理级别中的最高级别和最高荣誉;中西医结合,是近年来成为医界热点和方向的新型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近四十载薪火相传,10多年艰辛奋斗,3年多激情创建,这是属于1000多名陕中二附院人的光荣!千年岁月流转,这是以医疗保健城闻名海内外的古都咸阳和500万咸阳人民共同的骄傲!
“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咸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闻名全国的中医教学研究重镇——陕西中医学院就坐落在这里。在当下,医学正从结构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过渡,如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用”,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法”求“理”,实现中西文化、两个文明体系碰撞、交流,中西两个医学兼并融合互补,是医学界多年的共同追求和探索,今天,历史和现实在这里实现了完美对接。咸阳,拥有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适逢其时;陕中二附院,建成全省首家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舍我其谁!
这是陕中二附院历经近40年风雨,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这是咸阳丰富和提升城市文化和品位亮丽的名片,这是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浓墨重彩的华章!
从二甲到三甲,跨越的是名称,付出的是心血,不变的是追求
使命 热血铸忠诚
曾几何时,人们提到位于咸阳市繁华地段——渭阳西路上的陕中二附院,首先会说起他门诊楼上高高挂起的毛泽东主席画像和“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这是一家让咸阳人倍感亲切的平民医院。人们曾开玩笑地说,走在咸阳大街上,拦住十个孩子,会有一半是“二纺出生的”,这是一家离老百姓很近的医院。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前身是陕西省第二纺织医院,从1973年建院伊始,便注定了他的平民性格和奋斗精神。近40年来,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已发展成为在咸阳地区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美誉度,科室门类齐全,专业特色鲜明的骨干综合西医医院。曾被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卫生厅授予“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和 “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
示范单位”称号。
2007年,医院迎来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期,经过严格验收,被卫生厅批准按三级综合医院管理。也是在这一年,随着纺织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深化,医院面临着隶属关系的重大变革,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来隶属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被整体划转隶属于陕西中医学院领导,医院正式更名为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一次华丽的转身,注定有一个惊人的飞越。早在1995年,医院就在第一轮医院等级评审中被评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十余年来,从党政工团各级班子到普通的大夫护士,全院上下一直把创建三甲医院作为奋斗目标在默默努力,大力拓展业务技术,各项业务指标逐年提高。成为大学附属医院后,随着隶属关系的转变,医院的医疗业务发展方向面临重大调整,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规范化教学医院的重任,历史性落在了医院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面前。
在中医学院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省卫生厅省、中管局领导看到了医院这些年的发展,并充分肯定其全院上下团结一心、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热情和毅力,决定要把创建全省第一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重任交给他们,这既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更是医院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中医学和西医学都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医学是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手段的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
西医学则是以机械唯物主义为基础哲学,以人体生理结构特征、细胞、病毒、细菌的生理、物理、化学结构变化为架构体系,以消化、呼吸、血液、神经、运动、泌尿、内分泌、循环等各大系统的生理病理为基本理论,以循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学术体系。
长期以来,中医学和西医学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2009年11月,全国400多位中医医院院长论坛上报导,全国有35%中医医院收不抵支,发展困难。而陕西也不例外,2009年全省二级规模以上中医医院141家。除为数不多的几家经营较好外,其中相当一部分也面临诸多困难。在经营方向上,虽然也强调中西医结合,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也没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标准规范。因此,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正是在承载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使命,中医药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医院建设的第二次长征。
困难吓不倒勇于改革和创新的陕中二附院人,善于和勇于迎接挑战是陕中二附院职工的性格和品质。兵法云“无坚不摧,唯快不破。”历史将陕中二附院推到了中西医结合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风口浪尖,陕中二附院人将用他们崇高的使命和责任迎接新的挑战。经过院领导班子多次调研、学习和动员,全院职工统一了思想和认识,决心奋力一搏,勇创三甲。由此,一场创建全省第一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战斗在陕中二附院打响了。
从西医到中西医结合 改变的是医学诊疗模式,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
拼搏 众志攀高峰
创建中西医结合医院,对于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西医诊断治疗的二附院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首先要对中西医结合的含义、目标、方法和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在不断学习过程中,陕中二附院领导班子对此有了自己的深刻理解。
中西医结合是结构循证医学为核心和特征的西医诊断治疗体系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医学为核心和特征的中医诊断治疗体系的有机结合;是西医诊断治疗技术和中医传统诊断治疗技术的相互补充和融合;是救死扶伤人道主义为核心的西医文化和“仁、和、精、诚”为核心的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涉及到医疗业务发展方向,科室布局,医疗特色专科建设,医疗设备购置,医院文化建设,医疗科研创新等各个方面,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深处树立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互补的方针和观念,把中西医结合事业放在医疗卫生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放在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必须在继续保持和发扬西医治疗技术和特色的同时,加快中医药理论、技术、文化和科研的引进、开发和创新,用中西医结合的最优化,突出医疗技术特色的最大化;用中西医结合文化的广涵性,突出医疗服务天人合一的人性化、互动化、优质化。按照继承、创新和发展思路,最大限度的发挥西医治疗技术和中医药治疗技术各自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领导班子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在认识上的飞跃,为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有陕西中医学院强大的后盾支持,有咸阳建设医疗保健养生城迫切的需要,二附院可谓优势得天独厚,但也清醒地看到困难重重:全院符合中医、中西医结合学历和资历的医生仅占医生总数不足10%;中西医结合治疗率不到20%;中草药、中成药及传统治疗技术收入占药品销售收入总额18.75%。全院没有一个省级重点专科,也没有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和立项。面对此现状,要在短时间内实现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指标要求,他们感到了压力的沉重。
“历史和使命决定我们创建工作没有退路”。院长郑刚在全院动员会上坚定的态度,鼓舞了全院职工。
面对巨大的差距,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工作该怎么开展?第一步该迈向哪里?医院领导班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而就在创建活动举步维艰时,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的领导,陕西中医学院的领导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鼓励。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陕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范兵和副局长苏荣彪在陕中二附院视察和调研时指出:中西医结合事业大有可为,党中央、国务院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给予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和支持,鼓励陕中二附院在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中努力探索,大胆创新。陕西中医学院领导大力支持,要人给人,要技术给技术。正是由于有了上级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创建活动才逐步走上了正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比例失调问题,2008年—2009年,医院先后招聘了57名中医学历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充实到了临床一线,作为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2008年医院在职人员中有28名同志经过国家考试,被录取为中医专业在职研究生,系统的参加中医理论学习。特别是在学院领导的支持帮助下,于2009年6月19日开办了重点培训工程——“西学中高级研修班”,医院副高以上人员和科主任共计59人参加了中医大学本科研究生班学习,经过235学时的系统学习,于2010年4月份全部结业。通过学习,他们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有了系统扎实的了解,特别是从思想观念上端正了态度,增长了中医知识和技能。2009年10月份,在学院护理系的帮助下,又对全院护理人员举办了中医基础护理知识和传统护理技能的培训班,全院345名护士分期分批参加了培训班,总学时超过110学时。
医疗护理人员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从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思想观念、人员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解决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而使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最大困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采用院系合一的模式,学习、利用、借鉴、依靠学院丰富的中医药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从根本上解决中医临床经验不足的难题,是他们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创举。
陕西中医学院具有多年的办学历史和经验,拥有众多在全国享有盛誉的顶尖中医药专家,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享有极高声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泰斗级的中医专家就出此该院。充分学习、借鉴、利用、依靠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对陕中二附院来说具有近水楼台之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学院上至校系领导,下至教师员工都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耐心,毫无保留的支持陕中二附院创建工作。采用院系合一的模式,医院同时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实习提供了极好的平台,这对双方是极好的双赢结果。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自2008年初开始,陕西中医学院的医疗系、针灸系、护理系、药学系同陕中二附院临床医疗、护理、药剂、康复针灸等科室开展了有机的整合,院系领导分别担任医院相关部门的顾问和技术指导老师,参与科室管理及临床医疗和护理,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为了使这种整合发挥更大作用,在陕西中医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又抽调顶级中医专家成立了4个 “名老中医工作室”,2009年7月1日,4个“名老中医工作室”在医院正式挂牌应诊,包括国医大师张学文,国家级名老中医、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郭成杰、殷克敬、陶根鱼、沈舒文,陕西省名老中医马居里、杨鉴冰、李治牢,博士生导师王瑞辉等在内的中医药顶级专家、教授60多人参与名老中医工作室和临床科室的坐诊和查房,手把手带教,参与会诊和抢救病人。其人员之多,力量之雄厚,技术之高超,作用之巨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名老中医工作室的成立,很快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水平,扩大了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的比例。目前名老中医工作室已成为陕中二附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最亮丽的一道彩虹。由于多名顶级专家直接参与,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门诊由原来的3个扩大到28个,占门诊诊室的59.8%。中西医结合治疗率由2008年不足20%提升到目前58.3%。中草药、中成药销售额占药品销售总额比例由2008年初的18.75%提升到目前30.18%。达到了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指标要求。
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培养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是建设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重点工程。
重点专科建设是创“三甲”的重点和难点,是三级甲等医院必备的科室,做好重点专科建设也是医院业务建设和品牌建设的需要。为了建设既有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同时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名牌专科,他们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经过竞争和严格筛选,确定了心脑血管病科和康复针灸科作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对象,同时,引进和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技术,尤其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合丹黄通脉方的示范推广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中风新技术,近三年来完成的病例数,居全省第一,带动了心脑血管病治疗取得了较大成功。其治疗组专家还远赴湖北襄樊铁路医院,山西大同同煤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宝鸡三陆医院帮助他们开展此项技术,所以被评为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同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使该院的心脑血管病治疗从中西医结合内科保守治疗、到各类复杂难治的心脑血管病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以及心脑血管的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和各类复杂难治的包括各种心脏畸形、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脏不停跳血管架桥、颈动脉内膜剥脱等高难度外科手术治疗,再到术后的中西医结合规范化康复治疗,形成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技术的创新。由于他们是在规范精湛的西医治疗的薄弱环节,结合了传统中医药的优选方法、所以使各类心脑血管病治疗更加安全有效,深获广大患者的好评。经严格审查,心脑血管病科被陕西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省级重点专科。
康复针灸科是体现和展示中医药传统治疗技术的平台,其主要治疗目的是简便快捷的消除病人的各种痛苦的症状,以有效的阻断疾病的恶性循环,为了突出特色,医院从人员、设备、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派专人赴江西省学习热敏灸法、赴天津学习石学敏针法,同时与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系密切协作,充分发挥院系合一的优势,设计利用中医药的传统针法手法和穴位封闭的同时结合西医的神经阻滞、射频消融等技术,使该科治疗诸如各种疼痛、眩晕、肋协涨满,腰膝关节酸软、椎间盘突出等常见病症的效果更加突出和鲜明,前来诊治的患者络绎不绝。由于其治疗技术的创新和治疗效果的提升,康复针灸科也被陕西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省级重点专科。
在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方面,他们还加大了对市级重点专科和院内中西医结合专科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内科和口腔科被批准为市级重点专科。医院还确立了消化内科、儿科、骨科、妇科、肿瘤科等10个中西医结合专科病区。在这些重点专科和病区,普遍加大了传统治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开展了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艾灸等13项传统治疗技术,同时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各专科在医疗实践中总结筛选了一批适合本专业特点的经典中药方剂用于临床。医院要求中西医结合专科主治医师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在熟练掌握各种西医诊疗技术外,每人必须掌握一剂经典药方或一项传统治疗技术。由于以上措施,使得重点专科建设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和成绩。
加强中西医结合科研攻关,突出科研创新作用,是该院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的动力和支撑。
中西医结合科研,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的动力和支撑,也是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必备条件。为此,他们加大了对中西医结合科研攻关的力度。一是经学院批准,成立了“心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妇科微创”、“血液病”、“缺血性脑病”和“心血管病”4个研究室,确定了科研课题,使科研工作从组织上得到保证。二是开展科研攻关,全院承担各级科研课题70项,涉及到多学科和多专业。三是重点突破。经过不懈努力,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基础研究方面,由院长郑刚承担的《丹黄通脉方对兔CEA术后再狭窄模型多靶点整合效应机制研究》和名老中医工作室主任王永刚承担的《基于VECF调控的人参与丹参促血管新生协同作用及机制研究》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立项,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达到了新的制高点,也使他们看到了走中西医结合科研创新之路的优势。另外还有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专项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计划4项,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科研立项3项,咸阳市科技计划7项,陕西中医学院科研课题5项,院内科研立项48项。共获上级下达科研经费141.1万元,医院配套资金144.5万元。三年来,共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咸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三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32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这些科研项目和取得的成绩,大大提高了医院临床治疗效果,有力的带动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是创建工作中的新亮点。
加强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医药核心文化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医院全面发展。
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的重要方面。三年来,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把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突出中医药设施和文化建设特色。从2008年以来先后投资580万元新建了在当地堪称一流水平的净化层流手术室。投资200万元改造扩建了消毒供应室。购进了菲利普FD20平板血管造影机、加拿大DR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国产XHA600医用直线加速器等高档医疗设备。
为了加强中药制剂室、中草药房、煎药室和中草药库房建设,医院投资180余万元进行改造和扩建。使其从设备、布局、面积、管理等多方面达到标准要求。为了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建造了孙思邈大理石塑像,加大了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和培训,在全院开展了征集新的院徽、院歌、院训和医院精神活动,新的院徽、院歌、院训突出了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观。特别是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和宣传,使广大职工树立了感恩、博爱的人生观,这是他们在创建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中取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核心制度落实到系列持续改进 得到的不仅是医疗技术的提高,创建精神将成为二附院人的永恒财富
迎检 烈火炼真金
2006年12月29日,陕西省卫生厅下发了《陕西省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复审)试行办法的通知》,掀起了全省范围内的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复审)热潮。三年多来,全省各级医疗机构把这次评审(复审)当作检验自己的机遇,当作创新发展起点,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持续改进评审高潮,而陕中二附院的这次评审更具特殊意义。在实现由综合医院向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后,他们开始了更深层次、更大规模的持续改进,向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目标发起了最后冲刺。
手术室和消毒供应室达标是三级甲等医院评审验收的先决条件,为此医院在新建和改造洁净手术室和消毒供应室的同时,对提高手术室和供应室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基本技术,采取外出学习,强化培训,严格考核等办法进行持续改进,2009年4月通过了达标验收,向三级甲等医院迈出了第一步。
十项基础质量达标(病案质量、基础培训、合理用药、输血质量、检验质量、内镜消毒质量、口腔消毒质量、手术分类两室达标等)是三级甲等医院评审验收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全体医护人员,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基本技能、基础理论,为此,医院采取近似严酷的管理办法进行强化培训,在医院开展了心肺复苏、急诊抢救、基本技能大演练、大比武、大考核,终于使十项基础质量全部达标。
中西医结合病历的书写是一项极为严格而且艰巨的任务,对于长期书写西医病历的他们,刚开始简直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如何对病情进行辩证辨病分析,成为困扰他们的拦路虎。为此他们加班加点,多方请教,虚心学习,从头做起,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10个中西医结合专科病区的医务人员终于攻克了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难关。
全院各类人员应知应会是三级甲等医院验收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全体职工,从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各类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基本技能,各类应急预案等众多内容,他们采用了分类培训,严格考核,结合实践,强记硬背等办法进行强化培训,规定每天必须领会的内容,下班前当面考核,完不成任务同志们自觉不下班,直到完全领会为止。就这样经过三个多月强化培训,终于使各类人员应知应会以近乎满分赢得了评审团的表扬。
为了使评审验收不走过程,取得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的效果,2010年4月13日,4月19日他们特别邀请了省内各大医院专家进行了两次模拟自评,随后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改进,这才在5月18日——19日信心满怀的邀请陕西省中医管理局医院等级评审团进行正式评审验收。在验收中,他们以感恩博爱的胸怀,娴熟规范的技术,热情周到的服务。热情激动的心情接受了评审团的评审验收,表现出了技术精湛,服务高雅热情的精神风貌。评审团专家、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教授毕玉峰在评审反馈会上评价陕中二附院职工在应知应会考核时的表现用感到惊讶来形容。在消化内科考核医务人员操作规范内容时,该科医师张峰利一字不差的将操作规范倒背如流。当问到还有谁能背下来时,齐刷刷几乎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都举起了手。这是毕玉峰在其他医院评审验收时没有见到的,因此,他感到惊讶,打分时,他给出了参加全省其他医院评审以来的最高分。西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护理部主任、著名护理专家宁亚莉是久负盛名的省内护理项目评审专家,参加过众多医院的评审验收。然而,使她感受最深、感动最大的还是在陕中二附院的评审验收。在应知应会考核提问和现场实际操作考核中,历来以严厉著称的宁老师也深感陕中二附院护理人员技术精湛、服务规范,因为所有的提问几乎都是一字不差的得到了合理满意的回答,所有的考核都得到完美的操作演练,事后她也给出了参加评审验收以来的最高分,作为对陕中二附院护理人员的奖励和肯定。
在评审验收汇报会上,郑刚院长满怀激情:“在创建三级甲等医院过程中,我们看重的是由此而承担的使命和任务。因此,我们非常在乎经历三级甲等医院创建这一脱胎换骨的历练和考验过程,这是我们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弘扬祖国医学之责的根本态度和精神追求。”
评审结束,评审团给陕中二附院给出了960分的高分(总分1000分,900分以上为三级甲等医院,而陕中二附院的最后得分高出了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分60分)960分是陕中二附院向全省人民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也是评审团对他们的最高奖赏和最高荣誉。
心离百姓有多近 中西医结合的根就能扎多深
奉献 奋斗无怨悔
很多人无法理解,陕中二附院作为西医综合骨干医院,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精力、代价甚至不惜损失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另辟蹊径向中医、中西医结合方向转型,做出力不讨好的买卖。
面对市场经济的利益和实惠的心浮气躁,面对众多同行的不解,陕中二附院领导班子淡定自若,他们走中西医结合的决心没有变。坚持自力更生,创新发展的优良传统没有丢。坚持办平民医院,为人民服务,向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快捷、廉价的优质服务价值取向没有偏。“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能为老百姓既省钱又能看好病,服好务,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办院方针”郑刚院长的回答朴实无华但掷地有声。“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瑰宝,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面对中医药传统技术濒临失传,中医药人才匮乏的局面,作为医务工作者,责任和使命迫使我们责无旁贷,必须负起继承与创新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感到光荣自豪”。党委书记董昌虎道出了二附院人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决心、抱负、理想和品质。
大创建带来大发展,陕中二附院2010年的各项业务实现了大跨越,大繁荣。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门诊和病房的开设,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就诊。名老中医工作室的蝴蝶效应继续扩大,晚上四点就有患者前来排队挂号看病。由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费用。经测算,陕中二附院患者的住院费用一直处在当地最低水平。在治疗中,由于采用多种传统治疗技术,因此该院药品费用多年来一直只占住院费用22.71 %,在全省众多医院中一直处于最低水平。2010年,该院住院患者将突破2.7万人左右,同比上升8%。
得到的是荣誉,不变的是救死扶伤,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情怀,站在三甲新的起跑线上,二附院人豪情满怀,新的五年发展规划,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和实力的全国知名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咸阳这块热土上迅速崛起。
古希腊医生、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用“希波誓言”为西医立下了格言。公元682年前,唐代医圣孙思邈用拯救生命、维系健康的爱心喊出了“大医精诚”的名言。一千多年来,“大医精诚”和“希波誓言”成为千百万医务工作者医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和激励他们为人类生命健康崇高使命奋斗献身的座右铭和立世格言。今天,陕中二附院人又在医圣孙思邈的故土上播下了“中西医结合”的种子,这颗种子深深的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沃土,沐浴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雨露,同时,又带着现代医学光芒,在三秦大地开花结果。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谢陕中二附院人,是他们,这群无悔的岐黄传人、科学圣徒,在这个盛大的秋天,以辛劳、汗水、忠诚和智慧为古老而青春的咸阳,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伟大进程中,又添加了华彩的一页!(摘自2010年10月26日 陕西日报 第16 版 锐岩 闫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