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默认分类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时间:2024-04-02 近期浏览:2142 发布来源: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作者: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杨鉴冰教授运用静心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经验

女性更年期包括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中医学归为绝经前后诸证。此期因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可使妇女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包括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生长发育,女子年达七七,肾气浅衰,肾阴亏虚,天癸将竭,冲任虚衰,精血不足,阴阳失调,进而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紊乱,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是肾脏虚损。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言:“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根据临床观察,多数围绝经期者出现诸证之病机为肾阴渐衰,天癸将竭,肾水不能上济心阴,而见潮热阵作,心悸失眠,口燥咽干;若肾阴不能涵养肝木,肝木拂郁,则见情绪波动,心烦易怒,抑郁焦躁,甚至精神异常;气郁血滞,冲任胞脉渐枯不通则出现月经稀少乃至绝经。

杨鉴冰教授根据更年期综合征病机机理自拟静心宁汤,可起到滋肾疏肝宁心作用。处方:生地黄、茯苓、合欢皮、生龙骨、生牡蛎各15g,山茱萸、牡丹皮、白芍各10g,枸杞字12g,夜交藤30g。方中生地、山萸肉、白芍、枸杞滋补肝肾之阴精;茯苓、生龙骨、生牡蛎宁心潜阳安神;合欢皮与白芍相伍疏肝解郁,安神除烦;夜交藤善调阴阳不和、心肾不交之虚烦不眠。全方滋而不腻,疏而不燥(散),调而平衡,故对潮热汗出、心悸失眠、头晕耳鸣、性情急躁症状改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7.69%。

杨鉴冰教授运用祛异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种植、生长,生育期女性常见病之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盆腔包块等。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在中医学中属于“痛经”、“癥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即中医所谓“离经之血”,唐容川有“离经之血即瘀血”之说,血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和体征的关键,亦是其病理基础。瘀血的形成与经、产、胎等妇女生理特点有关,也与气滞、气虚、寒凝、湿热、痰结、肾虚、手术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常单一或相互结合在一起,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冲任损伤,气血失和,致部分经血不循常道而逆行,造成“血不归经、瘀血阻滞”,即瘀血留结于下腹,阻滞冲任、胞宫、胞脉、胞络而发病,故瘀血阻滞为主要病机所在,辨证多属血瘀证。

上世纪90年代初,杨鉴冰教授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特点、症状表现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结合30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关键是“瘀血内停”,总结出治疗本病的经验方祛异康,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方中当归甘温而润,养血活血;川芎味辛升散,活血行气止痛,为血中气药;赤芍酸苦性凉,凉血活血止痛,三味合用使气血调和;元胡、蒲黄、乳香、没药共具理气化瘀止痛之效,专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各种疼痛而设,气血通畅则积血易去,“通则不痛”;桂枝辛温发散,温通血脉,血得温则行;丹参味苦性微寒,专走血分,祛瘀止痛通经脉;血竭、桔核、三棱、莪术消癥散结除积血,能减少盆腔粘连及囊肿、包块等子宫内膜异位病症。现代药理研究,活血化瘀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机理是改善血液流变、镇痛、抑制内膜组织生长、调节内分泌及提高免疫功能等。资料报道当归、川芎、赤芍、蒲黄等可调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前列腺素水平及其比例,缓解平滑肌痉挛;当归、三棱、莪术有兴奋平滑肌作用,使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波由细小、杂乱的小波变为缓慢而有力、规则的大波,有助于瘀血的排除及疼痛得到缓解。当归、川芎、丹参、赤芍、血竭、蒲黄等还可抑制凝血、激化纤溶而降低赢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变;丹皮、赤芍、蒲黄能抗炎和抑制异常免疫反应,而丹参、当归也能抗炎和提高正常免疫功能;乳香、没药、丹参可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大量实验数据和临床观察表明用祛异康治疗后可使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痛经、月经不调、盆腔包块等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因此,以活血化瘀、止痛消癥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使痛经、月经不调、盆腔包块等症状及体征得到消失或减轻,因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鉴冰教授运用止痛快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痛经是指经行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或伴有腰酸困疼,是妇科常见的病症。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好发年龄为14~20岁,占各类痛经的36.06%,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身体健康。

一、寒凝血滞为主要病机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高发期为青少年期,杨鉴冰教授认为此期女子正处在学习紧张及身体发育时期,若月经初潮后心理准备不足,常致经前经期心怀恐惧、紧张;或每日学习用脑过度,临考试时精神压力重,情志不易稳定,以致气机郁滞,气郁则血瘀,血行不畅,冲任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其次,青春期女性常常经期不避风寒,冒雨涉水、游泳,或月经将至之际,贪凉饮冷,最易感受寒湿之邪,经期风寒湿邪客于冲任、胞中,“血得寒则凝”,致经血凝滞不能畅行,不通则痛。正如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言:“若寒滞于经,日不慎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或素禀阳虚,阴寒内盛,冲任虚寒,致经水运行迟滞。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冷风,故月水将来之际,气血受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搏故令痛也”。以上原因均可致冲任气血运行受阻,而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是以寒凝瘀阻为其主要病机。

二、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为主要治法

杨鉴冰教授认为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痛经属寒凝瘀阻型,故根据“不通则痛”的病机,治疗时以温经散寒止痛为主要原则,但应分经期和非经期行阶段性治疗,经期以温经散寒、调经止痛为主,非经期则以辨证求因治本为要,故方随法立。杨鉴冰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诊治,自1980年就总结出“止痛快”一方:当归12g,川芎10g,元胡12g,蒲黄(包煎) 12g,五灵脂12g,乌药10g,小茴香6g,乳香9g,没药9g。服用方法:于经前一周服用,服至月经第三天,早晚各一次,连服三个月经周期,并且嘱咐患者经前经期避风寒,禁饮冷。全方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基础,根据不同的兼证随证加减。与此同时,杨鉴冰教授还常结合妇科相关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如B超及血清 CA125检测等,明确病情性质,掌握病情的寒热虚实,辨证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成效。

杨鉴冰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经验

盆腔炎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属于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涉及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包括子宫内膜、输卵管、盆腔腹膜以及卵 巢。如果无法彻底及时的治疗,或者用药不规范,可能造成一些难以治愈的后遗症,如输卵管炎症造成的输卵管阻塞致无法受孕生育,以及输卵管妊 娠,亦可由于炎症导致盆腔粘连,引发慢性盆腔痛等。依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病”、“月经不调”等。

1.病证结合,以定病机 杨鉴冰教授认为慢性盆腔炎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 一种病,其发病原因多为经期不卫生或经期行房;或妇科经阴道宫腔手术操作消毒不严;或原有盆腔炎史;过劳正气虚弱等,以致寒、热、湿邪侵袭子宫、胞脉,与气血相搏结,阻碍气机而发病,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胞脉,病机以湿瘀互结,气血阻滞为主。临床常表现出少腹隐痛或刺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黄赤相兼。结合盆腔检查可得附件增厚或有包块、触痛明显,包块活动度差。此外,病发时常可伴见月经不调、痛经、不孕 等妇科病同时出现。故杨鉴冰教授强调在诊断慢性盆腔炎病人时一定要做相应的盆腔检查或B超辅助检查,病证结合,方能确定发病机理。

2.详细辨证,选方用药 杨鉴冰教授依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发病机理,治疗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痛消癥的盆炎消为基本方:当归10-15g,赤白芍各12-15g,白芷10g,生蒲黄(包)10g,五灵脂10g,桃仁10-15g,元胡12-15g,川楝子10g,蒲公英15-30g,车前子15g,路路通15g,枳壳10g,川断15g,小腹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川芎;带下量多色黄加苡仁、椿根皮;附件区有炎性包块加三棱、穿山甲、皂刺;如慢性盆腔炎病程长表现为小腹发凉发胀则去川楝子,加小茴香、木香、桂枝;伴腰酸困加杜仲、怀牛膝;若同时月不调见经行腹痛或下血块多,则加泽兰、益母草以活血化瘀利湿为治。

杨鉴冰教授师根据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详审病机后制定的盆炎消方,方中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扶正祛邪;桃仁祛瘀而通畅胞脉;生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结而止痛;蒲公英、车前子、路路通解毒利湿通络消癥;元胡、川楝子、枳壳理气活血使气机通畅;慢性盆腔炎的病位在子宫、胞脉,胞脉系于肾,故方中川断补肾活血强腰脊是本方的一个特点。诸药合用紧扣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理,故每每收到良好效果。